公正严谨准确领先
准确率高达99.9999%
400-051-7490
2024-02-01 18:13:32
现在做亲子鉴定的人越来越多,据说,亲子鉴定体现的是一种知情权,对于解决家庭矛盾和危机,消除夫妻之间的疑虑,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因为,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用DNA技术进行亲子鉴定,结果准确率几近100%。
在古代,亲子鉴定远没有如此先进,当时比较流行的亲子鉴定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滴骨验亲”,即把血滴在骨头上,渗透进去就是亲人;一种是“合血验亲”,即把双方血液滴进碗中,融合的就是亲人,否则不是。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曾经热播一时,说的是宋慈验案的故事,其中就有宋慈“滴骨验亲”的情节。宋慈是我国南宋杰出的学家,被称为“学之父”。他的亲子鉴定试验,被他记录在洗冤集录里面,流传后世。
然而,搞亲子鉴定这种事,并非宋慈的发明。民间早有“滴骨认亲”的传闻,而真正将这种传闻付诸实践并被记录史册的,是比宋慈出生早600多年的南朝的萧综。
萧综为何要搞亲子鉴定呢?这要从他母亲吴淑媛说起。
吴淑媛,本名吴景晖,原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萧宝卷手下有个臣子叫萧衍,萧衍杀了萧宝卷,自己做了皇帝,是为南朝梁武帝。
历代皇有这个德性,夺取皇位之后,就要收编皇帝后宫里的女人。萧衍也不例外,他收编了萧宝卷宠爱的妃子吴景晖。
吴景晖才貌双全,入宫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
女人一般都是十月怀胎,七月生子,可能是早产。
但是宫中的人都不这样看,因为吴淑媛原来是萧宝卷的女人。闲言碎语就蜂拥而至,都说萧综不是梁武帝的亲生子。
舆论的力量就是强大。梁武帝也怀疑起来,渐渐疏远了吴淑媛。
萧综长大后,也听到了一些关于自己身世的传言,很郁闷。他似乎得了幽闭症,并且开始自虐,借以缓解内心的痛苦。他有时关门闭户,整天披头散发坐在席上;有时在内里撒下沙子,终日在上面行走,脚底生出了老茧,能日行300里。
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十四五岁的他,梦境里经常出现这样怪异恐怖的场面:一位身肥体壮的少年,提着自己血淋淋的人头,在他面前晃悠!
萧综将梦境向母亲吴淑媛诉说,吴淑媛就问那少年长得什么样。萧综说的样子,很像是她以前的丈夫东昏侯。旧恨新伤,一起涌上心头,吴淑媛抱着儿子萧综痛哭,说:“你是我怀胎七月生下的儿子,怎么能同那些皇子相比呢,你现在是太子的二弟,希望你好好保住富贵,千万不要向外人说!”
吴淑媛说话很有技巧,既没有说萧综的亲生父亲是东昏侯,也没有说不是。
但是,萧综上了心。民间传说,用生者的血滴到死者的骨头上,如果血能渗进骨头,就表明二人是父子关系。为了弄清自己的真实身世,他决定亲自做个试验。
萧综盗掘了东昏侯的坟墓,刨出尸骨,在自己的手臂上划了一刀,鲜血点点滴入尸骨。按民间说法,东昏侯与他是父子,那是千真万确的!
为了进一步验证滴血验亲的真实性,萧综以昂贵的代价,在家中再次进行了试验。
萧综次子刚刚出生一个多月。为了做试验,他将次子杀了,埋葬之后,派人在夜间挖出次子的尸骨,用自己的血滴在尸骨上再试。这次试验的结果,史书上没有交待,只说“夜遣人发取其骨又试之,其酷忍如此”。
反正,从此之后,萧综就认定了自己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儿子,那么梁武帝萧衍就自然成了他的杀父仇人了。他“自此常怀异志”,有了反叛之心。
自以为搞清了身世的萧综,对一个人特别向往,一想到这个人,心中就充满了希望,一看到这个人,就好像看到他 “真正的父亲”萧宝卷。
这个人就是萧宝卷的同母弟弟萧宝寅。当时萧宝寅在北魏做大官,一直企图复兴齐国。认定了这个“叔叔”,萧综找了一个机会,反梁投魏,改名萧缵,并且正式宣布他是东昏侯的儿子,要为东昏侯服丧三年。
萧综的做法,极大地伤了梁武帝萧衍的心。他拒不接受事实,哭哭啼啼地一再反复强调一件事:萧综就是自己亲生儿子,萧综的话是疯话。
有大臣觉得这事不成体统,上书给萧衍,奏请削去叛徒萧综的官位,禁止萧综姓“萧”,改姓“悖”。
萧衍先答应下来,随即又下诏恢复了萧综的一切。
后来,萧综跟着他的“叔叔”萧宝寅反魏,被魏吏所杀,时年49岁。
虽然萧综不认萧衍为父亲,但萧衍却铁了心认萧综为儿子。
萧综死后葬在魏境内,萧衍派人去盗墓,把萧综的尸骨弄了回来,以皇子之礼,葬在国内。
萧衍大概不相信什么滴骨验亲说。否则,他将“儿子”的尸骨弄回来后,将自己的血滴几滴在上面,不就什么都明白了吗?
回过头来再说这滴骨验亲,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科学性。骨骼埋在地下,时间一久,表腐蚀发酥,任何人的血液滴在上面都可以浸入;如果骨骼没有干枯,表连带着软组织的话,则任何人的血液也滴不进去。
所以萧综的滴骨验亲试验,付出的代价不小,其结果未必准确。他到底是谁的儿子,成了史上一桩迷案。
而合血验亲法,也不科学。现代科学试验表明,将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血液滴入同一器皿,不久之后,都会凝合在一起。
在DNA检测技术较为落后的古代,虽然说男尊女卑,但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青春懵懂的女孩子一朝失身,而导致怀了别人家孩子;虽说古代对领养或者过继孩子不是很忌讳,但作为一个男人来说,担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对自己孩子是不是亲生的,那是头等大事,那么在古代,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古人们如何进行亲子鉴定呢?说到古代的亲子鉴定技术还是有几招的。
“土方法”滴血认亲
说到咱们这个滴血认亲,这可是古代更权威、更常用的亲子鉴定方法;这个方法也让大多数古人信服和接受,然而,滴血认亲只是将父亲的血和孩子的血液放在盛水的碗里,看是不是相溶,这个办法虽然可以检测,但检测范围不准。
我们知道同类型血液可以互相输血,比如A型血可以用A型血和O型血输血,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父亲是A型血,那么儿子只要是A型血或者O型血,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他亲生的,估计如果孩子他妈看到,这个不是丈夫亲生的儿子的血和丈夫血融在一起,嘴都会笑歪。
所以,滴血认亲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认定孩子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果滴血认亲这个真的准确,现代为什么还要弄个DNA检测;但是滴血认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辨别父亲和孩子是否具有亲生关系;如父亲是A型,儿子是B型,那么俩人的血液就无法相溶。
南宋徽州有个官员,一直怀疑自己的夫人在外面偷人,因为夫人生的儿子和自己长得实在不像;并且夫人发现怀孕的那段期间,这个官员压根没在家;这个官员实在气不过,他就当着夫人的面前,让自己这个“儿子”滴出血和自己的血放在碗里,看是否相溶不。
这一操作把整个夫人吓得够呛,儿子的确不是官员亲生儿子,是夫人和其他男人偷情生下的,但是在古代那个氛围下,如果不是被检测出来,女性是打死不会说自己的孩子是别人所生;就在夫人觉得一切快玩完的时候,奇迹的事情发生了,官员和这个儿子的血液竟然相溶了,官员瞬间整个人都变得不好了,自己折腾那么久,换来的还子是自己的,官员日后在家里更敬畏夫人了。
不过后来过了十几年后,夫人的情郎回来了,还当了大官,于是这个情郎就把夫人和儿子给接走了,留下这个官员一脸懵逼:“我的儿子为什么要跟别的男人走。”那个夫人告诉这个官员真相,不过这个官员一直不相信,后半辈子都一直在争夺儿子。
所以说,古代更常用的滴血认亲其实准确率实在不高,只不过在没有DNA技术的古代,血液相融才成为人们眼中的亲子鉴定。
较为准确的方法——滴骨认亲
在宋朝宋慈编写的洗冤集录中,曾经记载了滴骨认亲的一种办法,这种办法一般是用于已死亲人相认的亲子鉴定,意思就是说双方鉴定,肯定要有一方死亡或者是露出自己的骨头,死亡还好说,但露出自己骨头意味着其中一方必须要开刀切除一定范围的肉露,出可检测的骨正规位,由此可见,这种方法还是非常残忍的。
这种方法比滴血认亲准确率高一些,毕竟只有同类父子血缘的血液才可真正的侵入骨头中,而同类型的血液是进不去的;不过这个方法灵验性不高,造成灵验性不高的因素有:人体死亡导致骨头坏死,或者是特殊一些人群的骨头,无法融入其他人的血液,就算亲人的都不行;不过总体来说这个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还是比较准确的,至少某人死亡,亲属认领用这招可以排查身份。
洗冤集录曾经就是讲述一个案子,一个老汉被妻子情人杀害,情人让这个妻子联同孩子搞一出苦情计,趁机占据家产;按道理来说,一个人死亡,那么家产就应该属于亲属和后辈,正巧不巧的这个老汉还有一个私生子,这个私生子是老汉年轻时候和一个姑娘生下来的,后来姑娘怀着孕就离开了老汉,直到老汉去世。
这个私生子听说自己父亲现任妻子的孩子并非父亲所生,就不愿意自己父亲多年来的积蓄被这对情人淫妇霸占;当地的县令没办法只能采用滴血认亲,可是有意思的是,两个儿子的血液都与老汉相融,于是县令认为这俩人都是老汉的儿子,财产对半分;可是私生子不服气,他继续上报到府衙。
当地知府知道后,就询问宋慈出现这种亲子辨别鉴定如何处理,宋慈是出身,对于滴血认亲的亲子鉴定他是不信的,他觉得这个不准确,于是宋慈就要求两个儿子都滴血放入老汉的骨骼里,而骨骼已经发生了坏死现象,宋慈就用了一些办法,让一部分骨骼还保持生前的状态。
两个儿子滴血后,私生子的血液融入了骨骼中,而夫人的儿子血液却并未融入骨骼中,宋慈就断定私生子才是老汉亲生儿子,而正房妻子的儿子是情人所生;不过这个正房妻子坚决不信,宋慈就用了几个招数榨出了这个正房妻子的真话,于是老汉的家产都归私生子所有。
滴骨认亲虽说准确度较高,但需要一方付出的代价较大,民间一般不使用这种办法来进行检测;所以,如果你是古代人,你怀疑自己的老婆生的儿子长得不像自己,反而像隔壁老王,那么你可以试试滴骨认亲。
相貌性格辨认法
我认为古代稍微靠谱点的还是相貌性格辨认法;这个方法至少比滴血认亲准确度还高一些,不过这人遗传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这个办法有时候也不能全信;古代王朝一些王公贵族的子嗣后代其实有时候也不是自己所生,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夫人,毕竟作为一个贵族官员,底下三妻四妾的,正房要想维持住地位,也只能靠自己。
这就出现了一些夫人和下人私通,然后生下孩子获得地位;不过古代的贵族官员可是一点都不傻,他们一般都相当有文化,普通滴血认亲,这个方式要是让别人知道估计被笑掉大牙,所以,一些达官贵人就观察自己的儿子们女儿们渐渐长大是否和自己相似,其实只要是自己的孩子,那么面貌和性格上不管怎么样一定会继承父亲的一部分基因。
也因此,这些精明的官员们通过观察孩子的长相和性格,就能搞清楚这个孩子是不是自己的,接下来通过查找夫人偷情的蛛丝马迹来获取到一些信息。所以,这个相貌和性格辨认的方法还是更靠谱的亲子鉴定,毕竟孩子长得再怎么样,都会有一部分相貌类似父母的。
常识辨认法——用途径找寻真相
以上都是通过生理来找寻亲子鉴定结果,那么常识辨认法就是通过母亲的表现和常理来找寻亲子鉴定真相;要知道儿子是不是这个男的亲生的,当妈的绝对一清二楚,所以怎么诈出这个当妈脑子里真相,这就是得用点智慧。
据说北宋时,有一个长沙县知县叫李南公,辖内有个寡妇带着儿子改嫁;七年后,前夫家族来人,要接回儿子;此妇人不让,称孩子不是前夫的儿子;李南公接了这个“夺子案”,仅问了两句话,就了断了这桩官司。
宋史·李南公传记载,李南公问了两个问题,个问题“孩子几岁了”,前夫和女人的回答不一样,前夫回答9岁,而女人则回答7岁;第二个问题“孩子是否换牙了”,女人回答是,去年已换;由此,李南公认定孩子是前夫的。
李南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鉴定呢?其依据是人的生理常识,一般8岁才换牙,“男八岁而龀,尚何争?”意思是,子8岁才换牙,女人所说的去年换牙,才六岁,不符合常识,所以,女人撒谎了。这个案例的意思,就是通过常识来诈出孩子母亲的真话,再通过婴幼儿生理生长信息来辨别是否和男人具有血缘关系。
很多时候在利用滴血、滴骨认亲等办法都不能够完全证明,那么撬开孩子母亲的嘴里的真相就是真正的答案,女人怀的孩子到底是谁的,她比谁都清楚。
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口语,语言习惯,年龄,面相,以及走姿势等进行综合判断,这些都是常理法亲子鉴定的重要条件;这些方法考验着男人的智慧;如元史·干文传传记载的“验乳知儿”案,依据孩子是否吃母乳来鉴定母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但与亲情法一样,常理法的局限性同样显而易见,靠法官的个人智慧来断案难免过于主观,仅通过看面相来以貌断案,人为操纵的空间很大。
如果你是古人,没有现代的DNA检测技术,那么如何证明妻子生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步先观察孩子的长相和性格是不是有一些类似自己,只要有一些面貌类似自己,那么差不多可以证明这个孩子具有自己的血脉;滴血认亲至少可以定孩子的血液范围是不是和自己相关,通过血液相溶,也可以证明孩子是自己一脉。
特别: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联系。
在见诸报端的新闻中,经常能看到涉及亲子鉴定、DNA鉴定、伤情鉴定等鉴定。比如前几天的一起离婚官司中,男子就拿出悄悄做出的亲子鉴定,指称孩子不是他的。如今的科技和医学水平发达,对各种鉴定均有科学的依据和理论。而在古代,想通过鉴定一锤定音,可就困难了。那么,古人们是如何对形形色色的纠纷明辨是非呢?
南宋有个叫宋慈的学家,写了本洗冤集录,凭借这本书,他被称为“世界学”的鼻祖。十年前,央视播出过一部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就是以宋慈为主人公拍摄的。事实上,自南宋之后,在古代官府办案中,洗冤集录是重要的“工具书”。
清朝同治年间,英国一学者到国内参观,清朝官员审理案件的程序和英国截然不同,这让该学者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看见审案官员的桌子上都摆着一本书,官员告诉学者,这本书是办案大全,办理案件少不了它。这本办案大全就是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清朝律例馆还以洗冤集录为蓝本,汇集了有关解释和论证,编辑出洗冤录,明令检验以此书为准,县级人员每人一册。
根据洗冤集录,如果已经腐烂,难以辩明身份,需要更加仔细地检验,即使附近有失踪人员,也不能轻易得出失踪人员就是死者的,这就需要验尸。验尸之前,须“先剥脱在身衣服,或妇人首饰,自头上至鞋袜,逐一抄札。或是随身行李,亦具名件。验尸失当,致罪非轻,当是任者,切宜究之。”宋慈所说的办法,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可以根据衣服首饰或其他物品,让失踪者的邻居亲友来辨认,也许就能排除死者是否为失踪人员的了。
不过,清朝官员的桌子上虽然摆着洗冤集录,但学艺不精,导致的冤错案也为数不少。
清朝时,福建省有个武举人,家里颇为富裕,并置办了不少田地。武举人发现佃户的妻子长得漂亮,就想占为己有。他找了个算命的,故意说佃户流年不利,如不远走他乡,必有牢狱之灾。佃户非常害怕,武举人乘机以行善的面目出现,资助其银两,让佃户去四川做买卖。佃户心怀感激之情,离家出走。佃户走了三年,他的妻子被武举人占有了。乡邻们议论纷纷,怀疑佃户让武举人给杀了。
县令某总想当个包拯那样的青天大人,他听到武举人可能杀了人的传闻,想将之法办,可惜没有什么证据。有一天,村民从一口废井中捞出一具男性的,已经认不出本来面目。县令以为必是佃户无疑,便派人把武举人和佃户之妻抓来,严刑拷问。两人忍受不住,只好声称合谋杀了佃户。于是,县令将该两人正法。县令自以为替人伸冤,岂料案子审结几个月后,已经“死亡”的佃户突然从四川返回故乡。可惜的是,武举人和佃户妻子已经被冤杀了。如果县令某能依照洗冤集录中的办法严格办案,或许可以避免错案发生。办了错案的县令某,更终也被治罪。
宋慈任提刑官处理不少冤案
说起洗冤集录,就不得不介绍其作者宋慈。
作为著名理学家熹的再传弟子,宋慈留给世人的并不是对熹的理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而是如何断案。前些年看过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观众,对宋慈的故事应该比较熟悉。不过,大宋提刑官中的故事多为虚构,宋慈本人到底审理过哪些案件,古书中并没有记载。甚至在元朝人所编纂的宋史中,也没有对宋慈作过介绍。大概这个行业,在古代实在是过于冷门吧。一直到清朝,陆心源在编纂宋史翼以作为宋史的补充时,才将宋慈列入循吏传,并将其与辛弃疾媲美。
宋慈(16年—1249年),字惠父,福建建阳人,唐朝宰相宋璟的后人。宋慈与理学大师熹同乡,从小就师从熹的高弟吴稚。宋慈的经历颇为奇特,他踏入仕途时,已近四十岁。其本是一文人,却又屡次领受军事任务,并平定了三峒叛乱和闽中叛乱。在平叛中,宋慈率孤军且行且战三百余里,连久经沙场的主帅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称赞他“忠勇过武将矣”。
如今,在福建省建阳崇雒乡昌茂村旁,有一座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墓地,名为宋慈墓,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留下的断碑上有字“慈字惠父宋公之墓”,而当代人则另立一碑,上书“业绩垂千古,洗冤传五洲”。
宋慈的断案才能在他任提点广东刑狱时得到体现。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官,是宋朝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兼检察官。提点刑狱公事是提点刑狱司(简称提刑司)的长官,由朝廷选派,三年一换。提刑司是“”级的机构,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军的刑狱公事、准死刑等,也有权对本“”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
嘉熙四年(1240年),宋慈提点广东刑狱,发现所属官员多不履行职责,有拘押数年的案犯,都未理清曲直。于是制订办案规约,责令所属官员限期执行,仅8个月,就处理了200多个案犯。后来,他移任江西提点刑狱,为当地百姓做主,严办违法的盐贩,也清理了不少冤狱。对于刑案,宋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
1247年,宋慈撰成洗冤集录。洗冤集录内容非常丰富,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勘查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它别溺死、自缢与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火死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它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合乎科学道理。
从世纪到世纪,洗冤集录沿用了600多年,成为官员们必读的法学经典著作。根据我国学界的考证,洗冤集录是世界上部系统的学著作,它比国外更早由意大利人菲德里写的著作要早300多年。
银钗验毒沿用至民国
宋慈在洗冤集录中提出的“银钗验毒”的办法,很早就在民间存在,而且此法后来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银钗,又名银探子,是一种纯银制成的验尸工具,长约一尺两寸,圆直如筷而稍细。这是官方用于检验的法定器具。
银钗是如何验毒的呢?依据洗冤录·服毒死中记载:“若验服毒,用银钗,皂角水洗过,探入死人喉内或肛门,以纸密封,良久取出,见银钗变青黑色,再用水揩洗,其色不去者有毒。如无毒,其色鲜白。”
不过,银器鉴毒的失误也是难免的,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一“古法”也不断遭到质疑。
清朝阮其新补注的洗冤录集证
34年5月31日,甘肃省一个农民突然死亡,因怀疑系某村民投毒致其死,村民遂报案。当地县长派一个科长前往验尸。该科长因无检验经验,看尸后又到甘肃省高等法院请检验员同来验尸。该科长的行为,遭到村民的阻拦。更后县长前来验尸,此时,死者已经死亡十余日。县长采用银针验毒法,将银针插入死者的肛门,拔出后经反复擦洗,银针上仍可见到两块明显的黑斑,由此该县长即宣告死者系中毒死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古代用银钗试毒是有依据的。古代的毒物主要是砒霜,因生产技术落后,在合成砒霜时,难免会有硫化物存在。银金属化学性质一般较为稳定,但和硫或者硫化物极易发生化学反应。它能与砒霜所含的杂质发生反应而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从而间接地显示出砒霜的存在。
宋慈提出“红光验骨”法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里介绍了这样一个案子:北宋卢州县发生一起命案,知县李处厚到场验尸,可就是看不到伤痕在哪里。后来,有一个老者求见,他告诉李处厚:“我是本县原先的书吏,知道验伤看不到时,可用赤油伞,在太阳光下覆盖,用水浇湿,伤痕就显现出来了。”李处厚依照老者说的办法,伤痕果然显出来了。自此,江淮一带地,均以“李处厚沃尸求迹证殴杀”为例,常用此法检验伤痕。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种断案方法的合理性。红油伞相当于现在的滤光器,死者皮下出血一般呈红色,白光下看不清,但在滤光下却能显见。太阳光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利用阳光下赤油伞发生光线吸收的原理,使死者身上的受伤伤痕和生前骨折得以显现,这是符合现代光学科学原理的。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有些命案时过境迁,已经腐烂,就无法通过验表面伤来判断。因此,到了南宋时期,宋慈根据此法出“红光验骨”法。洗冤集录说:“候地冷取去荐,扛出骨殖向平明处,将红油伞遮尸骨验。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微荫,骨断处其接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骨上若无血荫,丛有损折乃死后痕。”意思是说在阳光通过红油伞照射在骨头上,被打的地方会显露出淡红色的出血,如果骨头被打断了,出血痕在骨折断处的两端会非常明显。如果血荫呈鲜润的红色,才是生前被击打所致,否则,骨头折断就有可能是死后造成的。
宋慈还进一步解释说,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还是难以看见骨头的伤痕,那就把白梅捣烂,摊在需要验看骨头伤痕的体表部位,再用酒糟与醋贴敷验看。如果仍然不能完全看清楚,就再取白梅肉,加上葱、椒、盐、糟等,拌在一起研细,做成饼子,放在火上烤烫,烙在有损伤的部位,下面衬纸,就能看到伤痕。
“滴骨验亲”不靠谱
对于血缘关系的认定,如今有科学的DNA鉴定方法,在古代,流传下来的是所谓的滴血认亲。滴血认亲从三国时创立,一直被奉为圭臬。宋慈的洗冤集录还专门记载了“滴骨验亲法”。
宋慈说:“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滴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关于滴骨验亲,尚有不少轶事。南史中记载了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综滴血认亲的故事,萧综的妈妈吴淑媛,是东昏侯的妃子,被梁武帝萧衍看中,选到宫中,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大家都怀疑这不是梁武帝的功劳。萧综长大以后,自己也怀疑,就去盗掘东昏侯的坟墓,刨出尸骨,用自己的血液滴在尸骨上,血立即渗入尸骨中。为了谨慎起见,萧综又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把自己的血滴在儿子的尸骨上,又渗进骨中了。这下萧综相信自己是东昏侯的后代,跑到北魏去,改名萧缵,为东昏侯服丧三年。
早在东汉末年,历史学家、武陵太守谢承,在会稽先贤传一卷中,就记载了会稽贤者陈业以弟血滴兄骨骸上认领长兄尸骨的事例:陈业的哥哥渡海殒命,同船死了五六十人,尸身消烂不可辨,陈业仰天泣曰:“吾闻亲者血气相通。”于是滴骨,血立即沁入,而滴在其余人骨头上的血都流掉了。其他家属也效法,都找到了自以为是的亲人,人人恸哭,悲声震天。
不过,现代的科技表明,滴骨验亲法太不靠谱了。人死之后,骨头由于长时间的腐化过程,已经变得非常疏松,如果滴上鲜血,十有八九会被吸收。至于吸收多少,则和骨头的腐化程度有关。
宋慈在洗冤集录中,大力提倡求真精神,虽然有不少经验有不足之处,但其的诸多检验之法,直到现在仍行之有效。(杨昌平)
以上关于“宋慈验亲子鉴定”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成之嘉生物。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