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严谨准确领先
准确率高达99.9999%
400-051-7490
2024-02-02 10:50:20
刘墉:各位观众好,今天刘墉谈新新人类的教育第二十六讲,题目很妙,是“爸妈的炸弹”。
我在美国教书的时候,有一天听见学生在聊天,你一言我一语的抱怨,说是跟父母要钱有多难,我就过去啊就问他们了,“哎,跟爸爸要钱容易还是跟妈妈要钱容易啊?”有个学生就答了,“跟爸爸要钱也等于跟妈妈要,因为爸爸多半会说去找你妈,所以我打电话回家就算爸爸接电话,我也不跟他提要钱的事。”
这时候另外一个学生说了,爸爸跟妈妈不一样,我如果跟老爸要啊,很可能问我今天几,到时候了吗?没到时候自己想办法,省着花或者去打工赚。然后他伸伸舌头,我妈可就麻烦了,哎,她会问一堆,为什么钱不够用啦?怎么那么浪费钱啦?甚至我买了什么东西,看了几场电影她都要问,而且一边问一边骂。唯一的好处,就是我只要把电话筒拿的远远的,等她骂累了她自己就会说,缺多少啊?明天汇,来得及吗?
这让我想起啊,有一年我跟我儿子一起接受某电台的访问,主持人要刘轩形容他爸爸跟妈妈,我儿子一笑说,“哎,他们两个都是炸弹啊,我爸爸炸起来比较响,我妈的比较不响。”下了节目我就好奇的问我儿子,你说老爸、老妈都是炸弹,你比较怕哪个爆炸?他居然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怕妈妈。为什么啊?不是我的炸弹比较响吗?
我儿子怎么说?他说响声有什么可怕啊?更重要的是什么时候爆炸。你那个炸弹的引线很短,有时候我说错误话,心里算着一、二、三爆,嘿,你就爆了;可是妈妈的炸弹不一样,引线很长,常常好像没什么事,也完全没有预告,她说爆就爆了啊。
父亲跟母亲很不一样,这种不同是天经地义的,你想嘛,一个做爸爸的,怎么知道他是孩子的爸爸?他只知道自己跟太太行房,太太怀孕,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终于到了时候,阵痛,太太进,生下一个娃娃,这个娃娃跟我挺像,是我的孩子。哪儿像那个做娘的,由月事没来,胸部有点儿涨涨的,有了害喜的现象,到肚子越来越大,压得腿都肿了,小鬼还不老实,在里头伸手、伸脚练功夫,又由头上脚下变成了头下脚上;终于阵痛、破水、被撕裂,“呱呱呱呱”生下个红通通的娃娃,做娘的低头一看,哎,那是我的孩子。
比较起来可以说,父爱是认知的,尤其今天在国内大陆还不时兴丈夫陪产,爸爸不能看到孩子离开产道的样子,全凭认知啊,听产房里头传来“哇哇”孩子的哭声,护士或出来报喜,知道自己做了爸爸;妈妈就大不一样了,她是经验的,她从头到尾每一时每一刻都在感觉身体里的新生命。
所以我们从听做妈妈的人说,“孩子是我身上的一块肉”,或者说“儿的生日,娘的难日”,你听过做爸爸的人这么说吗?做爸爸的有资格这么说吗?没资格啊。正因此,父亲跟孩子,尤其父子之间,比较容易成为朋友,当然搞不好有时候也像敌人;母亲跟孩子却不一样,孩子长多大,在妈妈眼里还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父亲跟孩子既然可以像朋友,也就比较有来有往,有一定条件。
比如他说,你下次考多少分,我给你奖赏,到时候你考到了领赏,你没达到他的条件,可能被处罚。至于妈,因为总有意识无意识的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她跟孩子的关系有时候是分不清的,所以她可以痛心的不得了,甚至一边哭一边骂,骂完了却还是心甘乐意的对孩子奉献。
举个我家的例子吧,刘轩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我叫他放学之后顺便到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帮我拿幻灯片,他说好了,可是啊,等他进门我跟他要,幻灯片呢?他却说当天太忙没时间去,所以没拿。我气死了,我跳起来啊,我说你以前托我的事儿,我哪件事情不是答应你就一定做到?现在难得托你一件事情,又都是说好了,你怎么能够不讲信用?
我正骂呢,我太太过来了,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她不骂儿子,却说我,孩子不是说了吗?他今天功课忙,又有社团活动,误了时间,你难道要他在曼哈顿街上跑吗?被车撞到了怎么办?今天没拿明天拿就对了,再不然我帮你跑一趟。你看,说的多漂亮啊,可是有一天,只有她母子二人在家,我老娘也不在,我也不在,我晚上才进门就发觉气氛不对。
原来晚餐的时候我太太叫儿子拿筷子,儿子只拿了自己那双给自己,往桌上一摆,就往那儿一坐。他娘看了可火了,骂呀,把你养这么大,从小把屎把尿、送上学、接下学、当你的佣人、做你的司机,如今叫你拿筷子,居然你都想不到你娘。我听我太太气得直发抖的吼了半天,我却一点都没觉得有什么了不得,哎呀,我就那么一双筷子吗?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我儿子会说,我那个炸弹的引线短啊,比较知道什么时候爆炸,他妈妈的引线特长啊,完全无法预期,完全无法知道爆炸的原因。父亲是天公,啪啦啪啦打起闪电声势惊人,可是闪完了雷也过了;母亲啊,是地母,她载着你,她的身体接触的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也是大地的一部分,你就是她,如果你得罪了她,那地震起来麻烦可就大了。
知道了这一点,做子女的千万要知道哦,父亲多半讲法,你照他说的办,大约就没问题;母亲常常讲情,你可以让她累、让她忙、让她牺牲,那都还OK,但你千万可别伤了她的心。了解这一点,做父亲的也要常常想想,会不会因为太讲法,结果跟孩子不够亲而严苛?做妈妈的也要想想,自己会不会太讲情,加上情绪起伏,让子女捉摸不定。至于父母跟子女之间怎么样相处,我们下次继续聊。
□延伸阅读
()
(8-9-24 9:39:)
(8-9- 11:16:)
(8-9- 16::)
(8-9-11 16:46:)
(8-9-11 16: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心理有你”
作者:徐瑞萍
对董洁印象停留在金粉世家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温婉美丽、冰雪聪颖。不甚关注娱乐圈的我近来才得之,曾经的玉女也经历了婚变情伤,如今要用小小的身躯撑起单亲妈妈的角色。儿子顶顶眼神洁净湛亮,被誉为懂事善良的小暖男。妈妈是超人中的亲子互动更是让董洁的育儿方式、亲子关系推上了风口浪尖。其中有几个情景是这样的:
董洁说:与顶顶独处的时候……
出去吃饭,董洁希望得到孩子的关注,所以一直提醒顶顶:“今天可是咱俩在一起的时间”。可顶顶活泼好动,思绪乱飞,玩玩摄像机,又观察窗边像外国人的小孩。董洁就撒娇道:“你不关心我的话,我真的要伤心了!”顶顶不得不回来安慰她,“小宝宝,乖!”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又跑去玩了,这时候董洁真的哭了。顶顶看到垂泪的妈妈,过来哄劝。董洁一边落泪一边抱怨孩子:“没有做过一件让妈妈开心的事”,表达“妈妈想让你陪着我呀。”
两人一起滑雪的时候,顶顶没力气拉雪圈了让董洁来帮忙,自己和小伙伴走着上山顶。董洁开始生气撒娇了,可能顶顶真的累了,没回应,董洁就直接发飙,扔下绳子走人。看妈妈生气,顶顶又赶紧来又哄妈妈。董洁自己很累,顶顶趴在滑雪圈上:“求你了,妈妈。”更后,为了不让妈妈生气,年仅七岁的小顶顶走走摔摔,一个人去推滑雪圈。瘦小的背影,不由让人心疼。
这样的孩子,往往乖巧懂事、聪慧早熟,像个小大人。因为他们要扮演“丈夫”照顾妈妈,成为“暖男”体贴妈妈。时不时还要像顶顶一样客串“法官”和“调解员”来化解大人之间的矛盾。
悲哀的是——唯独,他们不能做自己。有句话说: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事实是: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因为当孩子满足不了父母的期待时,会面临指责、抱怨甚至惩罚;并且更多的时候,孩子会自动捕捉父母的期待:妈妈期望我成为,我就会放弃艺术;妈妈希望我找怎样的女孩结婚,我奉旨行事。。。。。。
他们不敢快乐,内在的声音是:“妈妈那么悲伤,我怎么可以快乐?”(看看顶顶小小年纪就写着淡淡忧伤的眼神);成年后外在独立成熟,内心却是个乖巧的小,俗称“妈宝男”;婚姻关系一塌糊涂,因为他们不敢完成与母亲的分离。把夫妻关系放在位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妈妈一个人把我拉扯大很不容易,我怎么可以抛下她不管)。更有极端的案例,潜意识里不敢做男性。想象一下,一个青春期还要与母亲同床的,他能做的只有“阉割”自己,把自己变成同性恋。
不止单亲家庭,健全的家庭里父亲的缺位,比如丈夫长期不在家中,或者即使父亲在,但父亲的功能缺位,都会让妈妈不知不觉地把儿子当成丈夫的替代品——享受被需要、被欣赏、可控感、相互依赖的亲密感。俄底浦斯期的小会对异性父母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娶妈妈”是小潜意识的欲望,他们会非常乐意来顶替“丈夫”的位置。于是母亲与儿子甜腻腻黏在一起的画面,在父亲功能缺位的家庭随处可见。
董洁作为一个单身母亲,情伤累累,要养育幼小的儿子,照顾年迈的父母,还要打拼事业,是有许多心酸和不易的。内心一定承载着许多委屈、愤怒、恐惧和无助。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快乐的母亲和一个内心忧伤的孩子。
单亲妈妈更重要的一个功课是:首先学习做一个平静愉悦、内心独立的女人。这样就不会把自己内在的悲伤无意间交给孩子来承担,孩子才有机会和勇气轻松快乐做自己。如果遇到心仪的对象,单亲母亲一样可以重建和享受亲密关系。千万不要给孩子塑造牺牲自我,含辛茹苦拉扯他的“伟大”形象,孩子会被这种内疚和责任捆绑,不敢“抛弃”母亲,建立独立的自我和正常的婚姻关系。
父亲的功能和意义很重要,父亲要学习用男人的方式融入孩子的世界。迫不得已异地工作的父亲,要时常打电话关心孩子,可以送一些礼物来让孩子感觉到父亲的存在和爱。离异家庭,单亲母亲要尊重孩子的父亲,允许孩子保持与父亲的连接。包括:时常探望父亲,与父亲一起玩耍,允许孩子思念父亲、爱父亲等。成熟的父母不会阻止见面,更不会随意让孩子来承载对怨偶的情绪。
潘粤明在一次节目中自爆一年半没见到儿子,当场落泪。而同是离异的明星会安排儿子定期和会面。还公开感谢的深明大义,在孩子面前为他说了很多好话。无论大人之间如何狗血怨恨,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是要让他感觉到:“虽然父母不能生活在一起,但爸爸妈妈都是很爱他的。”父母稳定的爱,是孩子安全感和自信的基石。
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是,会出现恋母倾向并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无意识地顺应了孩子的愿望,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亲密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甚于在乎爸爸,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节”。
这个阶段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方式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当4岁的儿子想要赶走爸爸霸占妈妈同席睡觉时,当儿子搂着妈妈说长大了要娶妈妈时,父母一定要让他知道:“爸爸和妈妈才是夫妻,等你长大了可以找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做妻子。”拒绝是坚决的,但态度是温柔的;既给孩子清晰的边界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女性(微博)
精神分析学派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非常重视人的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我们在治疗现实中成人的情感情绪,包括一些精神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辐射到他的童年。6岁之前对孩子的影响是更大的,它就像是盖的时候打地基一样,6岁之前是地基。其实不光是6岁,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在6岁之前有很多孩子重要的心理体验在潜意识里留下来。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过去一些哲人先知的经验说起来是古话,但是是符合心理学意义的。的一些心理学家已经研究到怀孕的时候对孩子的影响,用很多科学的方法探索孩子在子宫里的心理变化。孩子出生以后,马上给了妈妈,皮肤要接触,让孩子趴在妈妈的胸前,这是有安全感的,他从产道出来以后,跟空气有一个刺激,通过这个刺激以后,马上又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在子宫里听到的心跳声,这是他在子宫里听到的心跳声,这是他熟悉的。这一点,我们是非常科学的预测。如果孩子本身是健康的,当你需要用暖箱的话,那就再说了,但是我们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有人还做过一个实验,孩子特别需要情感。比如双胞胎出生以后,其中一个孩子有生命危险,当时一个护士就把健康的孩子放在暖箱里,让他和姐妹拥抱在一起,结果这时候孩子慢慢的就好起来了,又健康的活下来了。这一点也被科学家非常重视,说明孩子出生的时候,一出生就要寻找他在子宫中非常熟悉的感觉,不要让孩子觉得有马上的分离感,这一点特别符合精神分析学派。
出生以后,在月子里要跟妈妈接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现在人们非常重视母亲在怀孕期间和出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面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出生以后,出现产后抑郁,这个时候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一些隔阂,被妈妈拒绝了。所以,我们要治疗妈妈,把妈妈的产后抑郁治好了,就接受孩子了,有的时候有的人就不管了,她觉得太累了,情绪不好了,被长辈或被月嫂带走吧,带到另外一个房间,这一段分离对孩子也是有影响的。
这些所有情感的依恋,包括肌肤的接触,都非常重要。我们在治疗的时候,我们的治疗是长久的治疗,有的时候是以年来算的,这样长期的心理治疗当中,重新走过他心理成长历程的时候,他回忆到他的童年、早年的时候,都会有对他现在生活有影响的因素。有的人说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是做过心理和来访者不会理解。
我们说的依恋关系主要指的是1-2岁,出生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1-2岁不要和妈妈有太多的分离。有的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国外有的是3岁之前不工作,这一点很科学,因为孩子感到很安全。有些朋友就谈到,他2、3岁的时候,妈妈就是在厨房做饭都没有关系,它觉得妈妈在,就会安全的去玩儿,心里暖洋洋的,特别的高兴,自己玩儿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心理的力量。但是有的孩子回忆,有的时候家长不在家,把他放在家里,非常非常的可怕,感觉孤独,感到世界都不要我了。大人觉得一会儿就回来,但是孩子是永久性的,他建立的记忆和理解就是他自己的,那个年龄段的理解就是“你不要我了,把我抛弃了!”这是建立母婴的关键期。
这是有问题的,这也是我们和国外的心理家讨论的问题,挪威的心理学家在孩子住院问题上起到了改变儿童制度。因为更开始发现一些孩子住院时离开母亲的一个因素,我们看过一个纪录片和资料,妈妈把孩子送到里,妈妈离开了,在离开的瞬间,孩子的眼神中有绝望、失望、恐惧,孩子要经历痛苦,还要经历陌生的护士和大夫,他不会像大人那样感谢大夫。挪威的心理学家儿童研究员发现了这个,让所有的儿童住院的孩子,必须要有母亲陪伴。
2-3岁的时候我们不建议全托。还有一点是送到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家,这一点本身脱离太早也不行。还有转送幼儿园,你是主体,客体是一个稳定的好幼儿园,所以与你的父母分离,你慢慢地也会习惯你和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感觉。所以说,我觉得一件事情,不能完全说它的问题,有另外好的一面,但是我们今天讲的是有创伤性的尽量避免,更好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送走。你可以去上班,但是你要给孩子稳定的感觉,让孩子会觉得“妈妈还会回来”,不要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如果环境不变,然后有别人进来,妈妈晚上还回来,这样对孩子就会好多了,分离焦虑就会减少,这是我们建议的方法。信任感是1岁就开始建立的。
怎么叫建立信任感?
这个时候分离了,孩子突然被送到爷爷家了,送去以后,爸妈就没有了,不见了,在孩子6-7个月的时候出差半个月,回来之后发现,孩子在那个时候形成一个被抛弃感,没有人要他了,这对孩子来说是生与死的恐惧,非常的可怕!他不再相信别人还爱他!
孩子长大会出什么?
会出现很大的人际关系问题,他不信任别人。当然,如果后来弥补,比如回到家以后,母亲或者亲人弥补,重新弥合关系,那就好了。大部分人是不出现问题,有1/3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留下来这种感觉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包括普通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也包括亲人之间的关系,他无法信任别人,甚至无法信任这个世界,老在怀疑的状态下,深深不安全感。
我们说人的心理发展由几部部分组成,一个是基因,是神经系统的特点,比如疾类型;还有一点是你后天的环境,就是刚才我说的人际关系。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人生下来就是特皮实,但是现在形成的科学论断认为是在很多人身上看到这个问题,它是重复的。如果你的生活中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是正常的,那就不用管它了,如果你在某些方面确实造成了问题,甚至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的一些情况了,那么这就是心理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治疗,治疗其实可以帮人把之前的阴影给抹掉。
1-2岁建立安全感,在安全关系的情况下,有的时候你也要抽身,关键是在不能伤孩子的情况下抽身。比如说你送到一个地方,很多人因为他自己不知道,妈妈老觉得送到幼儿园之后赶快跑、躲开了之后就没事了,孩子会觉得“呦,她怎么就没了?”你应该事先告诉孩子,“妈妈给你送到幼儿园,什么时候妈妈去接你”,你一定要告诉他,知道妈妈就是去上班了,上完班之后就会回来。他就想起来了。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建立一个互信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我们不是要完全鼓励不溺爱孩子,但是该有的一定要有。
现在的观点是依恋是必须要建立的。孩子为什么缠你呢?你让他觉得你一离开就走了,所以他老想拽你。有的人说“这个人的的依赖性特别强是他妈给惯的”,一种是养成的依赖,一种是他缺,应该给他补。还有我们的家长不跟孩子聊天、不说、不表达,是让孩子痛苦的一种原因,其实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让孩子从过去童年的痛苦经历中走出来,才回味出来“过去妈妈是爱我的!”这时候已经换角度了,我们把其中的情节给处理了,慢慢的解决了问题,他才发现妈妈的爱,因为之前他找不到,妈妈不说只做,这也有好处,做本身也是行为的感染,同时也别忘了情感是怎么回事,你怎么感觉,孩子不知道。
现在问题别不大,前期和母亲的依恋,不管孩,还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父亲也别躲开,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父亲了呢?差不多3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叫三角关系的形成,在原来的心目中就是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但是等到3岁左右的时候,心里面出现三个人了,妈妈、爸爸和孩子,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越来越重要了,这个时候父亲的角色特别重要,不管孩还孩。2-4岁的时候建立独立性、约束性、大小便管理,这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出现一个规则,这是父亲的规则,父亲代表规则的一方。这个时候,妈妈的情感关系依然存在,妈妈一直在无条件的爱着孩子,妈妈不会因为你是听话或者没听话就爱你,永远是慈母,妈妈是无条件的爱,是因为你的存在的爱。
不是溺爱,是一个健康的,是稳定、健康、有价值的,没有条件的爱。如果孩子感受到这一点的话,自己会产生根本性的自信,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就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母亲跟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生中是自信和成功的,不会因为挫折放弃奋斗”,他出生就是有意义的,不论因为好看还是难看,无论是聪明还是笨。但是现在父母和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我才给你买礼物,这是不对的,无论他学习好还是不好,在过年的时候就应该穿新衣服。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感觉“我是一个可爱的人”、“我是一个被世界接纳的人,我的出生是有意义的。”,这是很多人长大以后建立自信,千辛万苦去克服困难的重要原因。
用父亲的形象制定规则。在孩子5-7岁的时候建立异性父母和他的关系,这个时候女孩更重要的是跟父亲建立关系,这是她生命中个异性,她要建立稳定、亲密、信任的关系,父亲要爱孩子,要对孩子宠爱,包括价值的肯定,还包括对她的欣赏,母亲这个时候要退掉。没有关系,别嫉妒,这是正常的。
儿子要跟母亲建立比较稳定的母子关系,这也很重要,他长大以后,他会建立正常的异性关系。
我们举一个国外酗酒的案例,父亲是酗酒的酒鬼,回家打孩子,打母亲,他从小看到,可是特别奇怪,他还是去找一个酗酒的男朋友,为什么呢?后来分析,她的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就好像生来就要帮助男人的,要丧失自己的需要帮助别人,这成为他的一种感觉,好像自己就应该这样。这怎么办呢?这说明你和父母的关系特别重要,这是反向形成,你越发脾气,我就找一个不发脾气的,因为我太痛苦了。
完美的父母是没有的,没有一个人是足够好的妈妈和爸爸,这是很多孩子理解不了的,小孩没有办法理解的,小孩在小的时候一定要追求完美的父母。孩子在小的时候,个要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小孩的思维比较简单,但是一旦有一次打他了,他突然就震惊了,坏妈妈、坏爸爸!但是这个孩子心目中是正常交流,给他吃饱了是好妈妈,没有给吃饱就是坏妈妈。但是这一点,是因为他的思维和感受力不是那么的完全,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好妈妈身上也有坏的,坏爸爸身上也有好的地方,在他的心目中就整合了,就整合成了一个正常的爸爸妈妈,他们是爱我的!一定要给他这一点,你跟小孩说,“我们爱你,但是可爱的孩子也会犯错”,他就会知道了,“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我学习不好,或者我这次不太努力,我淘气了,这是我可以接受的,也会改正”,他就不会不自信了。
慢慢长大以后,青春期以后,他就会发现,“我的妈妈不是完美的,”对我打击很大,双向打击,打击完了之后再里体会“哦,原来不是那么坏啊!”,来回的折腾,慢慢的形成一个完整人,“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但是他们确是有错,他们有些地方我也可以反对”,他爸爸妈妈承认错误了,他就想“爸妈也会犯错误,我也可以犯错误”,“爸妈呢,是一个好爸妈,但是他们不完美,我也可以不完美”,这个人就健康了。但是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形成在哪个阶段了呢?好妈妈就是好妈妈,坏妈妈就是坏妈妈。
那么他生气就了不得的生气,而且极端地愤怒或者极端的抑郁,还不是精神的那种,还是在正常的范围内,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人,这样人很吸引人。他就是这样的感受,情感一愤怒起来就特别的愤怒,这和他的童年有关系,因为他的父母可能在交往当中都是制造了他引起了他的道,或者他的情感反应特别大的时候没有人去帮助他,沉浸的时间太长。
这一点就是说,父母要注意,孩子可以愤怒,但是愤怒完了之后,要帮助他回到现实中,舒缓回来。我们父母老是认为给他吃好饭、穿好衣、上好学,认为这些才是重要的,但是情感的建立也是父母的工作之一。
从这一点来说的话,就是情感情绪的丰富。刚才孩子委屈的哭,妈妈扔在门口不管,当你不哭了我才管你。可是哭和不哭发生了什么?父母不管。有的孩子跟我讲,那个时候,一切都不要我,觉得身体像石头一样僵在那样,跟死了一样,这种治疗需要很长时间的治疗,可是那种感觉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
还有绝望,觉得自己特别的渺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情感不能分化,觉得自己犯错误了,自己是一个坏人,自己渺小,很无力感,他完全软弱地像一滩泥一样,这就是极度自卑。
如果我们去改写剧本,当他哭的时候,妈妈就过来了,让孩子把这种感受告诉你,妈妈说“好,妈妈告诉你,你犯了错,但是你可以改错,你依然是好孩子!妈妈依然爱你,但是我们把错的改掉。”这样的话孩子的心理情商就是在分化了“怎么可以好的变坏”,妈妈再给他讲,“你就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有一点点坏,拿一个苹果比喻,苹果有一点坏了,但是把坏的拿掉了,就可以吃了!”这是一个比喻,这么一点点可以让他觉得“我的心情是可以非常丰富的,我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丰富”。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父母要跟他交流情感,要感受,要去体验,甚至于父母要告诉孩子父母的感受。比如父母生气的时候,父母不舍得打孩子了,不理孩子了,其实你应该告诉孩子你是什么感受,“其实妈妈很累,妈妈累的时候可能就照顾不好你,不能给你买你要的东西,“对不起,但是妈妈真的很累,你能体会吗?”,让他别有感受。我们很多人不能感受别人的感受。怎么办呢?大了以后特别的麻烦,做心理学有很艰难的功课,有的人不能克服困难去做心理治疗,才形成这样的性格,可是这影响他和别人的交往。
有的人就跟我说,“我真的不了解别人的感受”,别人的感受是靠什么?别人的感受是靠他听别人说才能感受到的,但是他们错了。你看,你妈妈哭了,她哭了就会打动孩子了,这个不好意思,就会认错,过后去给你擦眼泪,你接受擦眼泪,这就是你们俩交流的结果。
有人问:3岁多的孩子很调皮,有的时候还很固执,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或者你阻止他做什么事情,他就会手舞足蹈。很多家长都会问到,这时候管吧,害怕束缚他的个性,放纵他是不是就是一个让他茁壮成长?这种两难的选择中,怎么办?
撒泼打滚是建立行动,这种方法如果孩子得逞的话,他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这是在不注意他时候的方法。但是我们觉得这种方法一样不行,我见过一个人说过说他的婆婆,这么大岁数了,婆婆突然在他家里不高兴了,就是撒泼打滚,他都傻了,都不知道怎么对待,这样的行为是不是过分了?我们怎么办呢?如果你没有办法,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打很久就打吧,关键是他以前打过不管用。行为可以减少,但是怎么样?这个事不能完了,完了家长就忘了,这叫忽视。等他冷静了之后,你再去问他怎么了,一点一点的跟他讲,逐渐的让孩子理解。
家长还有一点,要注意到不是说你认为他不该做,比如说到点该吃饭了,他玩儿的特别高兴,“该吃饭了,必须放下!”这样做家长有问题,你没有关注他在玩儿的过程中,他的小脑瓜的智力有什么感受,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和孩子商量,提醒一下,“玩儿什么时候咱们可以结束啊?”有一个宽度、有一个空间很重要,这样可以协商,你用的方法不能简单、粗暴。我觉得像这种孩子,3岁的时候,有语言能力了,你就可以和他交流了,讲讲道理。在和他讲道理的时候,你要和他交流,不能“你必须这样!”应该“怎么了?你的意思是?”
还有一点就是你要尊重他,作为一个大人,你要尊重一个生命。我找了一首诗,这是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举的例子,我来念一下,有一个人跟他说,谈谈孩子吧,他说“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渴望的生命而已,他们通过你们而来,而并非源于你们”,实际上是通过你生养的过程,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与你相伴”,咱们家长很少有与孩子相伴的。
“你只能给他们你的爱,但是给不了你的思想”,我觉得这一点,许多成年以后的家长逐渐的会恍然大悟。“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你只能圈囿他们的身体,而非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却跃居在明天的住所中”。美国的心理教师的书中是这样翻译的,“他们的灵魂停留在明日的庭院中”,不是你给的,“而那并不是你所能观察到的地方,甚至不在我的梦中”,你也梦不到他。“你可以尽力去模仿他,但是不能指望他们会像你一样的相像”,外形或者气质的像,灵魂和思想必须像,“由于生活不会回头也不会在昨日逗留,你是弓,而我们的孩子是从上面射发出来的箭,射手是看到无尽上的把标,是神力把它拉满,让箭驰骋得很远”。这个我也被震撼了,你是弓,还是箭,射手是一种神力,“你应该在射手的掌中感到欢心,因为他爱飞去的箭,也喜爱弓在掌中的欢呼”,大自然的力量既喜欢箭,又喜欢弓,所以,“弓”和“箭”的关系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这一首诗送给家长朋友们,让大家去慢慢体会。
我觉得还是有的,6岁之前,依恋关系形成好了以后的孩子是健康的。比如2岁之前没有那么的伤害,没有分离焦虑,孩子没有痛苦,这个时候他有一定的独立能力,这个时候你再分离。孩子看你走了,他已经相信你爱他了,这个爱在孩子心目中,不管你走多远,他也认为你是爱他的。
我在艺术人生节目中,大山在节目中有一段跟我的对话,他说他在国内,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在加拿大,他离开的时候把讲故事录下来,在北京录完了寄过去,妈妈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就把录音带放给他听,孩子是听着爸爸讲故事睡着的,所以爸爸就没有离开。我们有很多动脑筋的家长,有一个人跟我讲,我的母亲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她从小就教育我们从小要听别人说话。这个时候,他就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曾经还讲了一个故事,他会做面包,每次飞机飞到家乡的时候正好是半夜,我一回去,半夜到家里两三点钟就发面,等到七点的时候,面包就可以做了,早晨起来孩子起床,孩子一下床闻到面包味就知道爸爸回来了。我就问他,当孩子从下走出来的时候,你什么感受?他说,我看到孩子的时候,眼泪就一下流下来了,我和孩子的那种情感是那种爱啊!我也在想,我的儿子对父亲很崇拜,把父亲当作是更完美的过程,他长大以后也会把我看成一个完美的父亲,现在这种美好的感觉,我特别的珍惜。我觉得他那种感受,能够体会和孩子之间感情的交流,你想想眼神,一定能够停留住,孩子从下跑下来,喊着“爸爸”,扑到他怀里,那个瞬间的美好感觉也可以黏合他们分离的距离感。
所以,有时候有些人跟我讲,“我要出国,怎么办?”我建议他孩子6岁之前不要出国,他听了我的话,我说这不是我的建议,是心理学理论的建议。再一个,如果即使出去了,现在信息交流很方便,可以经常交流,打电话,孩子的姥姥特别的好,拿着妈妈的照片让孩子看着,“这是妈妈在跟你说话”,小孩一点一点的会变成什么呢?小孩就自己爬到书架上拿照片,“这是妈妈!”这叫过渡客体,妈妈这个客体离开了,但是那个过渡课题存在,黏合了他们,这也可以减少分离给孩子带来的焦虑痛苦。
因为孩子会说话了。我们发现为什么有很多人语言很难表达,很缠绕,或者有很纠结,因为他的情感无法表达清楚,也没有人听他表达过,因为表达是靠交流出来的。比如这个眼泪代表什么?你问了之后,他会去找,可能是愤怒,那愤怒什么?一定要有人帮他找愤怒的来源。而小的时候,没有人帮他找这个来源,他的委屈、愤怒、痛苦,各种痛苦连在一起了,就纠结了,这种纠结让人特别难受,冲突才难受呢!如果他能够分清楚了,反而会好受。大脑皮里面的精神细胞本身也不那么紊乱,所有情绪、心理的改变都有心理学的基础,中医讲心身合一。
所以,当人的心情好的时候,人是身轻气爽的;当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全身紧张,全身凝结在一起,有沉重感,头脑发胀。而当心情好的时候,马上眼睛发亮,通身是非常舒畅的。
一个女孩子来到访谈,她说丈夫在外面工作,天天晚上给他打电话,一天晚上电话打过去,丈夫没有接到,她就特别焦虑、特别不安了。她知道这种心态是态的,后来我问她的童年,她说七、八岁的时候妈妈到外地住院,孩子就被送到别人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伤,妈妈一下子走了,孩子就找不到妈妈了。后来我给她做了一次分析,你打电话给丈夫,他接不到是什么感觉?她特别的聪明,一下子就知道了这就是小时候的感受,小的时候妈妈走了,他认为妈妈再也没有了,可是后来妈妈又回来了。可是他更痛苦的事不是妈妈回来能弥补的,离开妈妈的一瞬间就没有妈妈的感觉了。
她的理解的这个。她的治疗,她的领悟力也特别的强,那天电话又打过去了,男方也没有接到电话,她马上就说“现在不紧张了”,我问她什么感受?她说可能是工作忙,或者在电梯里没有信。而她原来则不会像这样想,这样的经历是和现实中的一种特定的和她有关系的一种状态,把重新的感受都勾起来,很多人勾起来的是过去的痛苦的状态,而不是现在的事实。
这种感觉是你控制不了的,比如焦虑、浑身发冷,甚至有绝望的感觉,觉得自己活不了了。这种感觉其实是你身体上曾有的记忆的反映,或者是你特别小时候的记忆的反映,我们的大脑有回忆,我们的身体同样有回忆。当你在一个痛苦的感受,很小的时候全部都在记忆力。当现实中有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类似的情景发生了,你的反映就会出来。这是我们心理学家有的时候发现的问题。
我不能说一下子就能改变,这是心理学的问题,它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一个科学的东西,做治疗和在手术一样会犯,其实心理学和躯体一样,很多东西需要在专门的治疗手段过程中才行。
以上关于“母子关系”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成之嘉生物。
热门标签